每每遇到表現(xiàn)欠佳的錄音時,管理者總要找到原因。很多時候,這個原因被歸結為員工的傾聽能力、表達能力、理解能力、控制談話過程能力等方面不夠達到標準的水平?傊,是需要提升溝通技巧。
從工作到現(xiàn)在,我聽過很多次溝通技巧的培訓課程,其涵蓋內(nèi)容非常廣泛。從溝通的定義,到每個要素的詳細分析;從溝通的重要性,到名人名言;從說話的技巧,到陽光的心態(tài);從溝通方式的選擇,到換位思考的習慣……可以說的太多太多了。但是,又有多少次溝通課程能帶來真正的顯著改觀呢?
很多人上完溝通課以后,會驚嘆老師的魅力,會記住很多故事,會感慨溝通的學問之多,但是往往看不到他們行動上有多少不同的表現(xiàn)。當然,培訓就像是埋下一粒種子,遇到合適的時機總會發(fā)芽、長大、成才。但切記:是種子也并不是百分之百能存活的。而呼叫中心的時間資源又如此有限,也容不得員工慢慢去選擇性“發(fā)芽”。
那怎樣的管理行動才能有成效、有控制的去提升呢?我想這里的關鍵是“培養(yǎng)”,切記不僅僅是“培訓”。這一字之差卻代表著很多不同。
從不知道到知道,其實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而從知道到做到卻很難。任何一項溝通技巧的提升,都需要很多的精力去反復練習。就拿傾聽來說,講明重要性是很容易的。但要養(yǎng)成傾聽的習慣,就需要經(jīng)常幫助員工把令人不滿的錄音拿出來進行分析;把個別人遇到的困難拿出來讓大家討論,從而來做到預見和避免;還要不斷的進行關于對不同客戶表述方式的模擬演練。這就是練習。
在練習中,有的人順風順水,有的人則異常艱辛。從培訓課程本身來說,課上的體系化與精彩程度,是學員當堂滿意的重要因素。但是從實際效果而言,真正的瓶頸在于“做到”,而不在于課上的“知道”。成人學習的基本原理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說的越多、記得越少”。這一點我在培訓中也深有體會,短時間記憶超過7件事情,是很少人能做到的。大多數(shù)員工能記憶3件左右的事情就挺好了。記憶尚且如此,何況做到呢?!那么一股腦的溝通技巧灌輸,就不如從“后續(xù)練習精力投入情況”倒推回來的“減肥餐”更有效。什么是減肥餐?我的理解就是“少食多餐、避免淤積”。
這樣看來,培訓其實只是培養(yǎng)中的一個步驟,而且并不是資源的瓶頸。那就千萬不能把培訓作為目標,把培訓課堂滿意度當成業(yè)績,不能將培訓淪落為“看上去很美”,更不能追求完美到“一個都不能少”。要讓員工真正做到“提升”,就要像“減肥”,做到精簡的不能再精簡。當然,精簡不是簡陋。精簡內(nèi)容釋放出的時間資源,應該使培訓過程更加活躍和充分。那問題來了,到底要留下哪些部分呢?如果只有精力提升一個方面的技巧,我們又會怎樣選擇?這就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
下面的這個交通圖是一個示意。員工溝通技巧的提升就像是開車上路,選擇了路徑,就等于選擇了沿途遇到的各種地標。有的是提供綜合動力的加油站,比如換位思考的意識和FAB的掌握;有的是標準化訓練的工廠,比如語音語調(diào)和發(fā)音技巧;有的是充滿分類貨架的商店,就像傾聽訓練,要與不同業(yè)務密切關聯(lián)。

隨著溝通技能的修煉,員工們會一步一步前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務必投入足夠的精力確保每一步都有良好的消化,這樣繼續(xù)行進才有意義。也許,他們會有所交叉,有所并行。也許他們會遇到溝溝坎坎,還需要陽光心態(tài)在合適的時機出現(xiàn),去擋風遮雨。
總體來說,溝通技巧的最佳培訓不是金錢豹的一頓高級自助餐,包羅萬象,眼花繚亂。溝通技巧的培訓應該融入到培養(yǎng)的過程中,分階段進行。每一次都需要精簡和具體,最好貼近實際應用,與練習和輔導的程序緊密結合。就好像路要一步一步的走,飯要一頓一頓的吃。
有了計劃,還要有分角色的執(zhí)行人。培訓課程往往有個講師,頂多再配上一兩個助理或者班主任。這用于1天或幾天的培訓是可以的。但要想得到有成效的培養(yǎng),就遠遠不夠了。在員工溝通技巧的培養(yǎng)中,到底應該有哪些角色呢?
首先是講師。講師在課程中負責幫助員工意識到溝通的重要性,并且對“什么是良好的溝通”達成共識。通過“啟示鐘”一類的游戲可以幫助他們意識到哪些技巧需要提升。如果有更多時間,可以做些“傳送帶”的練習或游戲,讓員工對技巧的要點有所感悟。就上述的每個地標而言,這大約需要2-4個小時。在我的經(jīng)驗中,2小時左右的培訓是效果最好的。

有了輔導者的角色,還需要有人去關注他們與講師之間的銜接。講師根據(jù)認真的分析調(diào)查進行判斷(或者由專門的隊伍進行分析判斷),主導近期溝通技巧的側(cè)重點,也就是確定前面說的某個“地標”。輔導者要按照講師的安排去組織管轄內(nèi)員工的實踐過程。遇到問題,及時反饋,形成閉環(huán),不斷改進。
這時候,我們也遇到一個難題。這完整的培養(yǎng)過程到底應不應該由外聘講師來主導呢?
這也要看講師和企業(yè)的關系、能投入精力的持續(xù)性和分散性、以及每次課程的成本。我個人覺得外聘講師最好還是只承擔其中分階段培訓的工作,或者干脆負責培養(yǎng)內(nèi)部講師,因為最了解員工,能投入大量精力去細致分析、跟蹤指導、不斷修煉的,還是呼叫中心自己的管理隊伍。
培訓由于形成了獨特的營利性行業(yè),已經(jīng)轟轟烈烈的進行了很多年。而對它與行為改變的關聯(lián),一直缺乏足夠的重視和成熟的經(jīng)驗。培訓也許是人員能力提升的一個必要條件,但絕不是充分必要條件。這個認知和探索,還需要更多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與實踐。
我們所從業(yè)的呼叫中心是一個人員密集、技能密集的行業(yè)。培訓和培養(yǎng)的問題,就更為突出。而由于每次服務都有獨特性,管理者也更難靜下心來反思和實驗。
其實關于溝通技巧培養(yǎng)的反思還遠不止文章中提及的這些,需要更多的探索。而反思得出的道理,也不僅僅應用在溝通技巧上,還可以推而廣之,對各類技巧、以及需要員工“做到”的事情,都可能適用。
我也就是拋磚引玉,希望帶來更多的思考和討論。
本文刊載于《客戶世界》2008年9月刊;作者單位:中國移動北京公司客戶服務中心。
客戶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