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08
人們對IP網絡的語音質量越來越關注,因而對質量機制需要的標準演進也更加重視。質量監(jiān)控和先進的實時算法需要標準化的架構,在這種架構中質量的衡量數據可以在端點間交換,還能與質量監(jiān)控代理進行通信以實現更全面的分析。目前,有許多種架構和技術可用來實現該功能。對核心運營商網絡來說,在任何大規(guī)模的下一代質量保證體系可被實施前,都需要一個標準化的質量架構。本文介紹了最主要的一些質量架構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到IP網絡及現有電路交換和蜂窩網絡。‘質量覆蓋’需求
過去,IP服務質量(QoS)機制的目標一直是確保特定服務具有特定的服務水平。這些QoS機制試圖保證最小的吞吐量速率或最長的延遲時間,它們還提供了一種用于優(yōu)先處理某類顧客或某類業(yè)務的框架。這些QoS機制不能保證完全不出錯的環(huán)境,也不能確保網絡沒有丟包或抖動。
因此,QoS機制一般并不保證對語音和視頻等實時應用提供高品質的用戶體驗。另外,當出現服務質量劣化時,它們也不采取補救措施。這些方法所缺失的另一個關鍵之處是沒有對信令層的監(jiān)視,而整個網絡需要利用信令層建立和維持用戶連接。在當今復雜的IP網絡拓撲中,一個用戶連接要橫跨10個或更多個不同“網絡”才能建立完整通道的情況并不少見。這些不同的網絡可能涉及IP或異步傳輸模式(ATM)技術、公共交換電話網(PSTN)以及各種蜂窩射頻空中接口。
為了更有效地處理上述問題以及網絡間的各種切換問題,需要一個完善的質量架構,F有機制一般局限于分配帶寬并最小化延時,所以是很不夠的。建立一套完整和高質量的架構要求在整個網絡和跨越不同服務供應商邊界的地方部署分布式智能。使網絡端點具有智能是實現該目標的第一步。
端點設備
在任何電話通話中最容易想到的端點設備是話機。也很容易將兩個IP話機設想為通話中的兩個端點。除了通話本身外,這些IP話機還可以提供有關通話質量的統(tǒng)計數據。但是端點定義應擴展到涉及任何媒體或任何技術的整個通信基礎架構內的任一點,包括線纜、PSTN、無線及協(xié)議或編碼發(fā)生改變的地方。按此定義,所有網關和代碼轉換節(jié)點都可被視為端點。為便于討論,圖1提供了端點圖解。

圖1:IP網絡端點示意圖。
IP話機和無線手機內的智能提供了用戶體驗最可靠和最直觀的指示,因為它是最接近用戶的監(jiān)控點,分組和內容受損數據都在此接入。在IP話機情況下,很容易通過IP網絡獲得統(tǒng)計數據。有各種協(xié)議可實現此目的 (見本文末尾的補充說明:“用于編譯IP網絡上用戶體驗統(tǒng)計數據的協(xié)議”)。在手機應用場合,質量衡量指標可當作數據發(fā)送,而且在目前的蜂窩網絡上傳送時只需很小的帶寬。
G.799.1——VoIP 中繼網關規(guī)范
PacketCable 1.5——美國電纜行業(yè)規(guī)范
作者:Alan Clark博士
Telchemy公司創(chuàng)辦者兼首席執(zhí)行官
Frank Fruth
DSP系統(tǒng)部門多媒體應用軟件開發(fā)總監(jiān)
John Warner
高密度產品經理
德州儀器公司
電子工程專輯